加強監管打造更優消費環境2025年上半年全國市場監管系統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綜述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沖刺收官之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處于關鍵節點。回望上半年,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圍繞講政治、強監管、促發展、保安全工作總思路,堅持以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將優化消費環境作為激發內需潛能的關鍵抓手,通過改革創新、優化政策、提升能力等扎實舉措,在促進消費市場平穩運行、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方面持續發力,著力優化消費環境,激發消費活力。
創新監管機制,激發市場活力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激活消費源頭活水的關鍵基石。上半年,市場監管部門精準發力,在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領域頻出新招好招,以公平公正監管引領規范競爭的市場經濟新形態。一系列聚焦民生重點行業的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縱深推進,有效化解市場壁壘與隱形門檻。6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地塞米松磷酸鈉原料藥壟斷案等醫藥領域重大典型壟斷案件,彰顯強大的執法震懾作用。同時,反不正當競爭行動聚焦仿冒混淆、虛假宣傳等“內卷式”頑疾,一批跨區域違法案件被查處。同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5起網絡不正當競爭典型案例,增強了經營主體誠信守法意識,在清除市場噪音的同時,為合規企業健康發展掃清障礙。
智慧監管為市場監管注入新動力,推動監管方式創新與治理變革。上半年,市場監管部門在提升監管精準化、智能化方面繼續取得積極進展,服務型執法體系不斷完善,柔性指導與審慎容錯機制為經營主體預留發展空間。2月,市場監管總局在山東青島召開全國市場監管服務型執法現場推進會,長三角地區、北京、青島等地市場監管部門探索服務型執法實踐路徑,取得顯著實效。智慧監管依托大數據與區塊鏈技術,大幅提升對新業態新模式風險的識別、預警和阻斷能力。信用監管理念全面嵌入日常監管,結合“雙隨機、一公開”讓抽查更精確指向高風險主體;信用修復機制切實落地,助力經營主體“輕裝上陣”。
筑牢食品、藥品、工業產品和特種設備“三品一特”安全底線,為放心消費解除后顧之憂。食品安全“兩個責任”持續壓實,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風險預警監測體系日臻完善。日前,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國家標準,持續完善校園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藥品安全聚焦疫苗、特殊藥品等高風險產品管理,流通追溯鏈持續強化。從7月1日起,所有藥品都要“掃碼”方可銷售,切實保障消費者用藥安全。工業產品質量安全隱患排查計劃穩步實施,重點工業品和網售產品抽查力度大幅提升。特種設備領域智慧監管平臺全面應用,事故風險可防可控水平顯著提高。
優化消費環境,釋放內需潛力
2025年2月,市場監管總局等5部門發布《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全面優化消費環境,切實提振消費信心和預期,激發消費市場活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供給提質方面,針對新興智能產品、生活服務等領域供給短板明確引導方向。秩序優化行動聚焦重點商圈、電商平臺和投訴重點領域,打擊不公平格式條款與消費欺詐行為。消費維權提效工程優化在線糾紛解決機制,縮短投訴處理周期。
圍繞《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上半年,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加速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強企強鏈強縣工程培育一批質量標桿企業,助力新質生產力躍升,推動國產品牌崛起。廣西支持15個市縣開展強市強縣創新試點,四川分級建立質量強縣梯次培育清單,陜西實施強企強鏈強縣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增強區域質量競爭力。一系列緊貼民生需求與產業前沿的標準發布實施。4月,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新國標出臺,保障消費者駕乘安全。從智能家居到新能源車,從健康服務到數字產品,高標準正逐步成為消費安全的代名詞。
面對蓬勃發展的平臺經濟、數字經濟和新業態新模式,上半年,市場監管部門持續修訂完善制度規范。將《網絡交易平臺規則監督管理辦法》列為2025年重點立法任務,推動《反不正當競爭法》于6月27日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細化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認定規則。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密集出臺,為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劃定清晰界限,提升市場監管部門監管能力,遏制算法歧視、刷單炒信等亂象,守護消費者隱私與資金安全。
聚焦民生關切,強化專項整治
上半年,全國市場監管系統開展多輪專項執法行動。“鐵拳”行動延續高壓態勢,緊盯虛假認證、劣質燃氣具、“神醫神藥”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守護消費”專項行動聚焦兒童用品安全、外賣食品安全、電商平臺霸王條款等民生領域;針對農村地區開展肉制品質量安全提升行動,強化源頭治理與黑作坊打擊;聯合教育部門開展校園餐專項治理,推行“明廚亮灶+”智慧管理,讓家長放心、學生安心。
針對新興領域潛在亂象,市場監管部門上半年主動作為。5月,因無序促銷加劇內卷,市場監管總局約談餓了么、美團、京東等外賣平臺企業,促使其審視商業模式與規則設置。新能源汽車行業不良競爭問題受到重點關注,相關行業協會和頭部企業參與制定自律公約。日前,市場監管總局召開直播帶貨食品安全行政指導會,推動平臺企業完善內容審核與投訴處置機制。
上半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成渝經濟圈等重點區域,跨地域協同監管模式成效顯著。日前,2025年長三角區域市場監管專題合作組會議召開,簽訂《長三角市場監管部門共促平臺經濟創新發展合作協議》等6個合作協議,“滿意消費長三角”建設深入推進。這些區域通過統一消費維權標準、共建消費教育體系、區域聯合執法等措施提升監管效能,形成惠民生、促消費的區域經驗。全國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配合市場監管總局部署,結合本地特點深化消費環境創新建設。
提升監管效能,加強隊伍建設
上半年,市場監管總局黨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用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統一思想、意志和行動。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將學習教育與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完成市場監管重點工作緊密結合,強化嚴實作風,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貢獻更大力量。
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圍繞“監管為民”核心理念,吹響行風建設“鞏固提升”沖鋒號,將行風建設向基層延伸,建立長效機制。市場監管總局組織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梳理問題清單,整治監督檢查中的推諉扯皮現象。2月,牽頭出臺《經營主體登記檔案管理辦法》,推動企業開辦、變更、注銷、遷移等“一件事”集成化辦理,打造市場監管部門新名片。
上半年,“剛柔并濟”成為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執法關鍵詞。在“鐵拳”打擊嚴重違法行為的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對首次輕微違法行為推行說理式柔性執法與指導約談。全國市場監管隊伍服務型執法理念逐步深化,執法工作不僅糾錯,更注重為經營主體賦能,提升企業合規經營能力。
2025年已過半,全國市場監管系統交出的“期中答卷”,彰顯了以監管優環境、以環境促發展的工作導向。從清除競爭壁壘到筑牢安全防線,從創新監管手段到隊伍自我革新,各項舉措緊扣優化消費環境、激發消費活力這一核心命題。同時也應看到,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監管挑戰日益嚴峻。展望未來,提升對新質生產力領域的包容審慎監管水平、打通跨區域消費維權壁壘、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監管現代化,將是優化消費環境工作中需持續破解的監管治理課題。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沖刺收官之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處于關鍵節點。回望上半年,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圍繞講政治、強監管、促發展、保安全工作總思路,堅持以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將優化消費環境作為激發內需潛能的關鍵抓手,通過改革創新、優化政策、提升能力等扎實舉措,在促進消費市場平穩運行、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方面持續發力,著力優化消費環境,激發消費活力。
創新監管機制,激發市場活力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激活消費源頭活水的關鍵基石。上半年,市場監管部門精準發力,在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領域頻出新招好招,以公平公正監管引領規范競爭的市場經濟新形態。一系列聚焦民生重點行業的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縱深推進,有效化解市場壁壘與隱形門檻。6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地塞米松磷酸鈉原料藥壟斷案等醫藥領域重大典型壟斷案件,彰顯強大的執法震懾作用。同時,反不正當競爭行動聚焦仿冒混淆、虛假宣傳等“內卷式”頑疾,一批跨區域違法案件被查處。同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5起網絡不正當競爭典型案例,增強了經營主體誠信守法意識,在清除市場噪音的同時,為合規企業健康發展掃清障礙。
智慧監管為市場監管注入新動力,推動監管方式創新與治理變革。上半年,市場監管部門在提升監管精準化、智能化方面繼續取得積極進展,服務型執法體系不斷完善,柔性指導與審慎容錯機制為經營主體預留發展空間。2月,市場監管總局在山東青島召開全國市場監管服務型執法現場推進會,長三角地區、北京、青島等地市場監管部門探索服務型執法實踐路徑,取得顯著實效。智慧監管依托大數據與區塊鏈技術,大幅提升對新業態新模式風險的識別、預警和阻斷能力。信用監管理念全面嵌入日常監管,結合“雙隨機、一公開”讓抽查更精確指向高風險主體;信用修復機制切實落地,助力經營主體“輕裝上陣”。
筑牢食品、藥品、工業產品和特種設備“三品一特”安全底線,為放心消費解除后顧之憂。食品安全“兩個責任”持續壓實,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風險預警監測體系日臻完善。日前,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國家標準,持續完善校園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藥品安全聚焦疫苗、特殊藥品等高風險產品管理,流通追溯鏈持續強化。從7月1日起,所有藥品都要“掃碼”方可銷售,切實保障消費者用藥安全。工業產品質量安全隱患排查計劃穩步實施,重點工業品和網售產品抽查力度大幅提升。特種設備領域智慧監管平臺全面應用,事故風險可防可控水平顯著提高。
優化消費環境,釋放內需潛力
2025年2月,市場監管總局等5部門發布《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全面優化消費環境,切實提振消費信心和預期,激發消費市場活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供給提質方面,針對新興智能產品、生活服務等領域供給短板明確引導方向。秩序優化行動聚焦重點商圈、電商平臺和投訴重點領域,打擊不公平格式條款與消費欺詐行為。消費維權提效工程優化在線糾紛解決機制,縮短投訴處理周期。
圍繞《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上半年,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加速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強企強鏈強縣工程培育一批質量標桿企業,助力新質生產力躍升,推動國產品牌崛起。廣西支持15個市縣開展強市強縣創新試點,四川分級建立質量強縣梯次培育清單,陜西實施強企強鏈強縣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增強區域質量競爭力。一系列緊貼民生需求與產業前沿的標準發布實施。4月,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新國標出臺,保障消費者駕乘安全。從智能家居到新能源車,從健康服務到數字產品,高標準正逐步成為消費安全的代名詞。
面對蓬勃發展的平臺經濟、數字經濟和新業態新模式,上半年,市場監管部門持續修訂完善制度規范。將《網絡交易平臺規則監督管理辦法》列為2025年重點立法任務,推動《反不正當競爭法》于6月27日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細化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認定規則。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密集出臺,為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劃定清晰界限,提升市場監管部門監管能力,遏制算法歧視、刷單炒信等亂象,守護消費者隱私與資金安全。
聚焦民生關切,強化專項整治
上半年,全國市場監管系統開展多輪專項執法行動。“鐵拳”行動延續高壓態勢,緊盯虛假認證、劣質燃氣具、“神醫神藥”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守護消費”專項行動聚焦兒童用品安全、外賣食品安全、電商平臺霸王條款等民生領域;針對農村地區開展肉制品質量安全提升行動,強化源頭治理與黑作坊打擊;聯合教育部門開展校園餐專項治理,推行“明廚亮灶+”智慧管理,讓家長放心、學生安心。
針對新興領域潛在亂象,市場監管部門上半年主動作為。5月,因無序促銷加劇內卷,市場監管總局約談餓了么、美團、京東等外賣平臺企業,促使其審視商業模式與規則設置。新能源汽車行業不良競爭問題受到重點關注,相關行業協會和頭部企業參與制定自律公約。日前,市場監管總局召開直播帶貨食品安全行政指導會,推動平臺企業完善內容審核與投訴處置機制。
上半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成渝經濟圈等重點區域,跨地域協同監管模式成效顯著。日前,2025年長三角區域市場監管專題合作組會議召開,簽訂《長三角市場監管部門共促平臺經濟創新發展合作協議》等6個合作協議,“滿意消費長三角”建設深入推進。這些區域通過統一消費維權標準、共建消費教育體系、區域聯合執法等措施提升監管效能,形成惠民生、促消費的區域經驗。全國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配合市場監管總局部署,結合本地特點深化消費環境創新建設。
提升監管效能,加強隊伍建設
上半年,市場監管總局黨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用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統一思想、意志和行動。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將學習教育與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完成市場監管重點工作緊密結合,強化嚴實作風,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貢獻更大力量。
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圍繞“監管為民”核心理念,吹響行風建設“鞏固提升”沖鋒號,將行風建設向基層延伸,建立長效機制。市場監管總局組織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梳理問題清單,整治監督檢查中的推諉扯皮現象。2月,牽頭出臺《經營主體登記檔案管理辦法》,推動企業開辦、變更、注銷、遷移等“一件事”集成化辦理,打造市場監管部門新名片。
上半年,“剛柔并濟”成為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執法關鍵詞。在“鐵拳”打擊嚴重違法行為的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對首次輕微違法行為推行說理式柔性執法與指導約談。全國市場監管隊伍服務型執法理念逐步深化,執法工作不僅糾錯,更注重為經營主體賦能,提升企業合規經營能力。
2025年已過半,全國市場監管系統交出的“期中答卷”,彰顯了以監管優環境、以環境促發展的工作導向。從清除競爭壁壘到筑牢安全防線,從創新監管手段到隊伍自我革新,各項舉措緊扣優化消費環境、激發消費活力這一核心命題。同時也應看到,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監管挑戰日益嚴峻。展望未來,提升對新質生產力領域的包容審慎監管水平、打通跨區域消費維權壁壘、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監管現代化,將是優化消費環境工作中需持續破解的監管治理課題。
- 臺州為新晉數字廣告企業“發紅包”(2025-08-02)
- 綠茵場外護安全——江蘇全域聯動筑牢“蘇超”賽事食品安全防線綜述(2025-08-02)
- 山西發出倡議規范食品添加劑生產和食品生產環節使用食品添加劑行為(2025-08-02)
- 四川成都啟動2025年食品安全宣傳周(2025-08-02)
- 遼寧重拳整治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