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開展質量強鏈“四項行動”進一步發揮質量基礎設施效能
近日,安徽省市場監管局印發《關于深入實施質量強鏈工作推進質量強基賦能工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過創新開展質量強基、質量攻關、質量躍升和質量普惠“四項行動”,進一步發揮質量基礎設施效能,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在質量強基行動方面,《通知》明確,進一步完善質量基礎設施布局,提升產業計量服務能力,發揮標準引領作用,推動檢驗檢測提檔升級。圍繞安徽省重點產業質量強鏈行動確定的19個重點產業鏈(以下簡稱“重點產業鏈”),新建、提升和優化一批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質檢中心、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能力提升活動。開展重點產業質量診斷,推進計量、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政策協同;推進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建立完善“產業計量特派員”制度,開展企業計量能力自我聲明試點。聚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鋼鐵、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產業,加強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快計量科研成果轉化,推動計量檢測服務深度嵌入產業鏈發展。開展重點產業鏈標準需求調查和梳理,打通產業發展的標準堵點。推動重點產業鏈安徽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研制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支持企業牽頭制定國際標準,引導企業積極主導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發揮標準穩鏈重要作用。系統梳理重點產業鏈檢驗檢測需求和能力供給情況,全面提升檢驗檢測支撐服務能力。支持鏈主企業、科研院所注冊成立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積極申請CMA和CNAS認可,提升全產業鏈檢驗檢測能力。
關于質量攻關行動,《通知》提出清晰的路徑。重點產業質量強鏈方案編制單位要主動對接產業鏈龍頭企業和技術機構,對照產業鏈質量圖譜和問題清單進一步梳理排查,聚焦企業有意愿、市場有需求、市場監管系統有資源的質量基礎設施領域重大前沿和關鍵共性問題,凝練提出質量技術攻關任務;持續完善鏈長組織、鏈主引領、鏈員協同、基礎支撐、技術賦能的質量提升模式。支持和引導鏈主企業聯合質量技術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等組建質量技術創新聯合體,構建新型投入和產出利益聯結機制,合力突破一批原創性技術;充分發揮質量技術創新聯合體作用,集中實施一批產業鏈質量攻關項目,突破一批重大標志性質量技術。積極爭取“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專項和安徽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力爭利用兩年左右時間,形成一批技術有突破、經濟效益明顯的標志性成果。
在質量躍升行動方面,《通知》提出,發揮質量強國、質量強省領軍企業以及中國質量獎、安徽省政府質量獎獲獎企業在技術、市場、標準、質量、品牌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鏈質量整體躍升。開展鏈主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和核心供應商質量管理診斷評價,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質量一致性管控,總結提煉一批產業鏈質量管理優秀模式和案例。以培育各級政府質量獎為抓手,全面推廣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力爭重點產業鏈主企業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全覆蓋;發揮質量強縣(市、區)產業集聚的示范帶動作用,著力提升區域內產業的質量發展能力和質量治理水平。開展中小企業質量素質提升活動,舉辦產業鏈質量大講堂,遴選一批企業質量管理提升案例。開展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活動。有序推進皖美質量在線平臺建設,統籌推進省級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中心建設。大力推行質量管理數字化升級,推動傳統質量工具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推進區域質量管理活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遴選一批數字化質量管理創新與實踐典型案例。
聚焦質量普惠行動,《通知》明確,支持鏈主企業、行業協會、專業機構開展政策解讀和宣貫培訓,提升重點產業鏈全員質量意識和素養。舉辦質量品牌故事大賽、質量創新技能大賽等群眾性質量活動;發揮各類質檢中心、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中心和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作用,組織專家庫成員積極開展質量技術幫扶。探索推進產品質量分級分類,構建產業鏈質優產品矩陣,探索破解產品層面的“內卷式”競爭。加強制造業品牌培育,開展“皖美品牌”認定,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產業鏈品牌企業。
據了解,去年以來,安徽省持續實施重點產業質量強鏈行動,不斷優化質量強鏈工作機制。全省市場監管部門實施19個產業質量強鏈項目,繪制產業鏈質量圖譜19個,發動11313家企業參加,共解決質量問題892個。大力支持鏈主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成立質量創新聯合體,開展質量共性技術聯合攻關,成立質量創新聯合體92個,實施質量攻關項目216個。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將實施質量強基賦能工程列入省政府2025年重點工作計劃。
安徽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將強化部門協同和工作聯動,調動企業積極性,有效發揮質量基礎設施作用,促進產業創新,優化產業生態。探索建立質量強鏈實施效果統計和監測指標體系,對質量強鏈實施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推動質量強鏈工作走深走實,進一步推進質量強基賦能工程。
近日,安徽省市場監管局印發《關于深入實施質量強鏈工作推進質量強基賦能工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過創新開展質量強基、質量攻關、質量躍升和質量普惠“四項行動”,進一步發揮質量基礎設施效能,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在質量強基行動方面,《通知》明確,進一步完善質量基礎設施布局,提升產業計量服務能力,發揮標準引領作用,推動檢驗檢測提檔升級。圍繞安徽省重點產業質量強鏈行動確定的19個重點產業鏈(以下簡稱“重點產業鏈”),新建、提升和優化一批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質檢中心、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能力提升活動。開展重點產業質量診斷,推進計量、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政策協同;推進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建立完善“產業計量特派員”制度,開展企業計量能力自我聲明試點。聚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鋼鐵、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產業,加強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快計量科研成果轉化,推動計量檢測服務深度嵌入產業鏈發展。開展重點產業鏈標準需求調查和梳理,打通產業發展的標準堵點。推動重點產業鏈安徽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研制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支持企業牽頭制定國際標準,引導企業積極主導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發揮標準穩鏈重要作用。系統梳理重點產業鏈檢驗檢測需求和能力供給情況,全面提升檢驗檢測支撐服務能力。支持鏈主企業、科研院所注冊成立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積極申請CMA和CNAS認可,提升全產業鏈檢驗檢測能力。
關于質量攻關行動,《通知》提出清晰的路徑。重點產業質量強鏈方案編制單位要主動對接產業鏈龍頭企業和技術機構,對照產業鏈質量圖譜和問題清單進一步梳理排查,聚焦企業有意愿、市場有需求、市場監管系統有資源的質量基礎設施領域重大前沿和關鍵共性問題,凝練提出質量技術攻關任務;持續完善鏈長組織、鏈主引領、鏈員協同、基礎支撐、技術賦能的質量提升模式。支持和引導鏈主企業聯合質量技術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等組建質量技術創新聯合體,構建新型投入和產出利益聯結機制,合力突破一批原創性技術;充分發揮質量技術創新聯合體作用,集中實施一批產業鏈質量攻關項目,突破一批重大標志性質量技術。積極爭取“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專項和安徽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力爭利用兩年左右時間,形成一批技術有突破、經濟效益明顯的標志性成果。
在質量躍升行動方面,《通知》提出,發揮質量強國、質量強省領軍企業以及中國質量獎、安徽省政府質量獎獲獎企業在技術、市場、標準、質量、品牌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鏈質量整體躍升。開展鏈主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和核心供應商質量管理診斷評價,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質量一致性管控,總結提煉一批產業鏈質量管理優秀模式和案例。以培育各級政府質量獎為抓手,全面推廣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力爭重點產業鏈主企業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全覆蓋;發揮質量強縣(市、區)產業集聚的示范帶動作用,著力提升區域內產業的質量發展能力和質量治理水平。開展中小企業質量素質提升活動,舉辦產業鏈質量大講堂,遴選一批企業質量管理提升案例。開展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活動。有序推進皖美質量在線平臺建設,統籌推進省級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中心建設。大力推行質量管理數字化升級,推動傳統質量工具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推進區域質量管理活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遴選一批數字化質量管理創新與實踐典型案例。
聚焦質量普惠行動,《通知》明確,支持鏈主企業、行業協會、專業機構開展政策解讀和宣貫培訓,提升重點產業鏈全員質量意識和素養。舉辦質量品牌故事大賽、質量創新技能大賽等群眾性質量活動;發揮各類質檢中心、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中心和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作用,組織專家庫成員積極開展質量技術幫扶。探索推進產品質量分級分類,構建產業鏈質優產品矩陣,探索破解產品層面的“內卷式”競爭。加強制造業品牌培育,開展“皖美品牌”認定,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產業鏈品牌企業。
據了解,去年以來,安徽省持續實施重點產業質量強鏈行動,不斷優化質量強鏈工作機制。全省市場監管部門實施19個產業質量強鏈項目,繪制產業鏈質量圖譜19個,發動11313家企業參加,共解決質量問題892個。大力支持鏈主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成立質量創新聯合體,開展質量共性技術聯合攻關,成立質量創新聯合體92個,實施質量攻關項目216個。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將實施質量強基賦能工程列入省政府2025年重點工作計劃。
安徽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將強化部門協同和工作聯動,調動企業積極性,有效發揮質量基礎設施作用,促進產業創新,優化產業生態。探索建立質量強鏈實施效果統計和監測指標體系,對質量強鏈實施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推動質量強鏈工作走深走實,進一步推進質量強基賦能工程。
- 甘肅首個廣告行業公平競爭指南正式發布(2025-04-30)
- 淮安套餐辦理企業注銷登記“一件事”(2025-04-30)
- 從“監管者”到“護航人”(2025-04-30)
- 激活億萬經營主體向“新”力(2025-04-30)
- 提“智”增效 監管有“數”(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