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深悟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提升市場監管法治化水平
市場監管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充分發揮貼近市場、貼近經營主體的優勢,進一步優化監管理念、完善制度機制、創新思路舉措,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基礎。圖為2023年3月23日,個體工商戶在北京市豐臺區政務服務中心領取變更后的營業執照,成為全國首家個體網店轉變為實體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者。中新社記者 張宇/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創造性提出了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專章部署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明確要求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法治市場監管建設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市場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新時代新征程,市場監管工作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服務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職責,全面提升市場監管法治化水平,奮力譜寫市場監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事關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問題,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是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根本遵循。市場監管系統要深刻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要義,牢牢把握其科學內涵,促進法治市場監管建設全面提速向縱深推進。
深刻領悟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這一根本保證,堅定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政治方向。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的“十一個堅持”中,首要的就是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遵循的根本政治原則,對于確保全面依法治國正確政治方向意義重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中國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法治市場監管建設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必須始終堅持黨對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領導,把黨的領導作為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保證。
深刻領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立場,厚植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條主線,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①。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市場監管工作直接面向市場主體,離人民群眾近,要堅持監管為民、執法為民、服務為民,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市場監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守質量安全底線,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升市場監管領域政務服務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刻領悟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總抓手,把握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工作布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理論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涉及很多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②市場監管工作必須深刻領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總抓手,順應事業發展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全面加以推進。以市場監管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市場監管行政執法更加高效、市場監管法治監督更加強化、市場監管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市場監管法治建設推進機制更加順暢為目標,積極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市場監管法律規范體系,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完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提高法治保障能力,加強組織領導,形成推動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強大合力。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深刻領悟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要內容,突出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工作重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托。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③市場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監管事業發展過程中,要把推進法治建設擺在市場監管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抓緊抓實,不斷探索符合市場監管實際的法治建設路徑,把法治市場監管建設放在市場監管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樹立“法治工作全局化、全局工作法治化”思維,秉持“大市場大質量大監管”理念,全面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智能高效、廉潔誠信、人民滿意的市場監管部門,為推動市場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法治支撐。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市場監管領域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市場監管系統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領會這一科學理論的磅礴實踐偉力,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和水平。市場監管總局黨組提出“講政治、強監管、促發展、保安全”的工作總思路,明確提出統籌推進法治監管、信用監管、智慧監管,以法治為根本、以信用為基礎、以智慧為手段,全面提升依法監管能力。切實把講政治與守法治結合起來,不斷加強法治市場監管建設頂層設計,落實法治市場監管建設實施綱要,匯聚推進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強大動力。
堅持以系統觀念謀劃構建市場監管法律規范體系。堅持系統觀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系統觀念也貫穿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體系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④這對高質量立法提出更高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場監管總局推動制修訂市場監管領域法律法規16件、條款修正14件,制修訂規章93件,一攬子廢止規章46件、修正規章58件。目前市場監管部門共執行法律103件、法規144件、規章250件,為推進良法善治奠定堅實基礎。錨定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總體要求,推動制修訂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等行政法規,出臺配套規章,構建起簡約高效、公正透明、寬進嚴管的登記管理規則體系,為市場主體發展注入活力。推動出臺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條例,引導民營企業家正確理解黨中央關于“兩個毫不動搖”“兩個健康”的方針政策,踐行新發展理念,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錨定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決策部署,推動完成反壟斷法首次修改,確立了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法律地位,推進配套行政法規《國務院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以及5部規章的修訂。錨定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的要求,推動出臺電子商務法,制修訂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等配套規章。堅持發展和規范并重,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強化新經濟、新業態監管制度供給,壓實平臺主體責任,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錨定貫徹“四個最嚴”的要求,推動修訂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建立食品安全非法添加物質“黑名單”制度;推動制定疫苗管理法,助力疫情防控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制定出臺食品、特種設備、工業產品生產經營者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牢牢守住安全底線。錨定質量強國建設和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推動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計量發展規劃等出臺實施,啟動修訂產品質量法、計量法,制定出臺國家標準管理、消費品召回、家用汽車三包等制度。健全質量發展政策,提升質量治理效能,彰顯中國制造質量新優勢。推動修訂專利法、專利代理管理辦法、規范商標申請注冊行為若干規定等法律法規規章,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謀劃構建市場監管法治實施體系。法治建設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法治建設永恒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要帶頭嚴格執法,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⑤市場監管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始終堅持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圍繞護公平、劃紅線,堅決夯實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依法查辦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件,查辦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查辦各類不正當競爭案件,對增量政策措施開展公平競爭審查,清理各類存量政策措施,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圍繞保安全、守底線,堅決維護市場秩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主動出擊維護涉疫物資和民生商品供應安全,擔當作為嚴守進口冷鏈“物防”關口,應時所需出臺助企紓困政策措施,有力支撐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連續開展“鐵拳”行動,查辦民生領域違法案件。堅持“末端發力、終端見效”工作機制,開展食品“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專項行動;開展?;?、特種設備等質量安全排查治理、電梯質量安全提升專項行動;開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網絡傳銷、醫療美容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等。2022年,查辦各類違法案件127.1萬起,12315平臺受理投訴舉報1317萬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45.2億元。圍繞促發展、拉高線,堅決推動市場主體量質齊升。根據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特別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著力解決辦事中的堵點、難點和痛點問題,重點培育、加大保護力度,讓市場主體強起來。截至2023年5月,全國市場主體突破1.73億戶,億萬市場主體的磅礴力量推動了我國經濟總量邁上百萬億元大關,國家財力和社會財富穩定增長,承載7億多人就業的基本盤。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進產業和區域質量提升。
緊扣公正文明執法謀劃構建市場監管法治監督體系。不受制約和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權力的濫用和腐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⑥市場監管系統堅持把監管執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給市場主體減負擔、謀福利。統籌權力與責任。推行清單管理制度,編制市場監管總局權責清單,出臺行政許可事項清單、行政執法事項清單、行政備案管理事項清單等,確保用權為民不偏向、用權依法不出格,促進市場監管職能更加優化、依法履職更加高效。制定《市場監督管理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依法精簡執法事項,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等“三項制度”,堅持“執法到哪里、監督就在哪里”,不斷增強執法的公正性、規范性、有效性。統籌“力度”與“溫度”。堅持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制定行政處罰裁量權適用規定、指導意見及配套裁量基準,讓監管執法既彰顯力度又不失溫度,促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積極發揮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定分止爭作用,實行“繁案”重質、“簡案”重效,將類型化案件審理要點轉化為前端執法行為標準,化解大量行政爭議。統籌改革與發展。加大改革措施落實的力度和精度,進一步“照后減證”和簡化審批,減少生產許可證28類,下放審批權限,便利準入、高效準營,助力實體經濟發展;開展證明事項清理,取消證明事項94項,切實做到減證便民,助力營商環境建設。對行政處罰進行全鏈條、多角度、系統性監督制約,對阿里巴巴壟斷案、美團壟斷案等重大執法案件進行法制審核,既保障重大執法決定依法合規,防控執法風險,又保障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激發市場主體依法經營、安心發展的活力與潛力。
圍繞擔當作為謀劃構建市場監管法治保障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如果沒有一系列的保障條件,全面依法治國就難以實現。法治保障能力是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積極作用的重要支撐。市場監管系統進一步完善職能體系,不斷強化政治、組織、隊伍、人才、科技、信息等保障條件,法治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市場監管總局成立法治市場監管建設領導小組,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統籌推進法治市場監管建設。著力推動改革成果轉變為監管效能。按照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要求,全面推進機構融合、隊伍融合、制度規范融合,堅持優化組織結構和促進市場監管職能轉變、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統籌結合,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統籌配置行政執法職能和執法資源,提高市場監管部門的執行力和公信力。著力推動依法行政能力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實施在于人。”⑦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要不斷增強法治意識、強化底線思維,不斷提升法律應用能力、護航發展保障能力,保證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方向、道路、進度;加強法治人才培養,制定《市場監管人才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將建設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作為重要任務,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市場監管人員的自覺行為和必備素質;加強公職律師隊伍和法律顧問隊伍建設,不斷擴充法律智庫。著力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制定實施《全國市場監管系統法治宣傳教育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將普法融入到監管執法的全過程各環節。建成“智慧普法”系統,加強市場監管領域社會熱點的法治解讀評論,講好法治故事,傳播法治正能量。注重從市場監管干部、市場主體、消費者三個維度進行普法,努力營造嚴格執法、守法經營、依法維權的市場監管法治環境。著力推動基層基礎建設。深入開展“法治下基層”活動,推動普法下基層,打基礎、強一線。優化整合市場監管領域各類信息、數據、網絡平臺,推進法治信息化建設。建立市場監管執法裝備標準化體系,加強市場監管所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保障基層依法履職。
三、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譜寫市場監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市場監管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學方法,必須增強深悟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市場監管系統要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市場監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圍繞“講政治、強監管、促發展、保安全”的工作思路,更加精準推進立法、執法、普法全鏈條發力。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建設一個大市場、實施兩個綱要、推進三個監管、強化四個安全,全力打造良法與善治相得益彰的市場監管“名片”,持續增強市場監管工作的穩定性和市場主體的可預期性,在新征程上奮力推進法治市場監管建設邁上新臺階。
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2022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進行部署安排。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我國市場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轉變,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應有之義。市場監管部門將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強化主戰場主陣地意識,加快健全適應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的市場監管法律規范體系,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一是圍繞建立和實施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相關的市場監管立法工作,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的統一,充分發揮統一的市場監管基礎制度在穩預期、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二是圍繞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強化對違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行為的市場監管執法力度,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領域全鏈條監管執法,強化反壟斷執法的公共利益導向,充分發揮反壟斷執法在維護國家產業安全、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激發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的積極作用。健全公平競爭審查的法律制度體系,大力提升公平競爭審查的法律約束力,加強濫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監管執法,有效規范行政權力不當干預市場競爭行為,切實將強化公平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落到實處,實現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相互協同、相得益彰。三是圍繞提升全國統一大市場社會共治能力,健全完善預防性市場監管法律制度。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推進市場主體競爭合規性監管法律制度建設,更加有效激勵市場主體合規自我治理,引導市場主體擔負起競爭合規自我治理的主體責任。
實施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和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早在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提出:“加強標準化工作,實施標準化戰略,是一項重要和緊迫的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質量強國”,“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市場監管部門要組織實施好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加強質量和標準化法治建設。一要進一步健全質量和標準化法律法規,修訂完善產品質量法,加強計量、標準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方面立法,加強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的法律制度供給,切實夯實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的法律制度支撐體系。二要大力推進建立法規引用標準制度、政策實施配套標準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在法規和政策文件制定時應用標準的激勵約束機制。三要依法依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侵犯知識產權等行為,推動跨行業跨區域監管執法合作,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四要支持開展質量公益訴訟和集體訴訟、執行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推動健全產品和服務質量擔保與爭議處理機制,推進第三方質量爭議仲裁。
推進法治監管、信用監管、智慧監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作為未來五年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市場監管系統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推進市場監管現代化。堅持系統推進法治監管、信用監管、智慧監管,實現三者之間相互支撐、緊密配合、協同發力,是在常態化運行中不斷提升與超大規模市場相適應的市場監管綜合能力的現實要求,是推進市場監管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市場監管現代化,以法治保障信用監管、智慧監管效能得到充分釋放。一要推進市場監管領域基本法律制度建設,明確市場監管職能定位、職責范圍、監管原則和方法手段。進一步規范行政處罰裁量權,統籌“法理情”、把握“時度效”,讓監管規則更加明確、執法程序更加清晰,將市場監管領域良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善治。二要推進信用激勵約束法治建設,聚焦市場信用監管主責主業,推動創新信用監管工具、完善信用承諾、信息公開、數據歸集、雙隨機抽查、失信懲戒、信用修復等方面的立法,加強企業信用信息互通互認,顯著提升信用監管科學化、透明化、規范化水平。三要推進智慧監管賦能法治建設,圍繞風險監測、合規排查、大數據分析、政務服務、應急處理、調度指揮等履職需要,加強智慧監管的頂層設計,推動將智慧監管中利益相關方的責任、權利、義務通過法律制度固定下來,為實施智慧監管夯實法律制度基礎。
強化食品、藥品、重點工業產品質量、特種設備的安全監管。守好食品安全、藥品安全、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等底線,是直接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民生大事,是事關經濟發展的大事,是踐行監管為民理念的具體實踐。“三品一特”安全監管是市場監管部門最重要的職責,是市場監管人應扛起的政治責任。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三品一特”安全監管法律制度,推動完善食品領域和藥品領域的法律法規,解決該硬不硬、該嚴不嚴、該重不重問題;加強重點工業產品質量、特種設備安全等方面立法,筑好重點工業產品質量、特種設備安全的風險防范“堤壩”,探索在安全風險突出的領域建立市場主體合規自我治理的強制約束法律制度。二要強化“三品一特”安全監管執法,對涉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的領域實施嚴格監管,堅持嚴字當頭,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嚴懲重處違法違規行為,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違法嚴懲,以良好的市場秩序充分釋放市場活力,確保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三要加強“三品一特”安全普法教育,大力推動“三品一特”安全法治教育進校園、進社區。
法治市場監管建設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直接關系市場主體、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法治的信心。市場監管系統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市場監管領域法治建設的領導,順應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對公正監管、有為監管的新期待,善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實現法治建設與市場監管工作同步謀劃、同步部署、同步推進,大幅提高市場監管工作法治化水平,答好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市場監管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充分發揮貼近市場、貼近經營主體的優勢,進一步優化監管理念、完善制度機制、創新思路舉措,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基礎。圖為2023年3月23日,個體工商戶在北京市豐臺區政務服務中心領取變更后的營業執照,成為全國首家個體網店轉變為實體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者。中新社記者 張宇/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創造性提出了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專章部署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明確要求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法治市場監管建設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市場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新時代新征程,市場監管工作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服務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職責,全面提升市場監管法治化水平,奮力譜寫市場監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事關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問題,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是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根本遵循。市場監管系統要深刻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要義,牢牢把握其科學內涵,促進法治市場監管建設全面提速向縱深推進。
深刻領悟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這一根本保證,堅定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政治方向。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的“十一個堅持”中,首要的就是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遵循的根本政治原則,對于確保全面依法治國正確政治方向意義重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中國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法治市場監管建設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必須始終堅持黨對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領導,把黨的領導作為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保證。
深刻領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立場,厚植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條主線,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①。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市場監管工作直接面向市場主體,離人民群眾近,要堅持監管為民、執法為民、服務為民,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市場監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守質量安全底線,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升市場監管領域政務服務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刻領悟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總抓手,把握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工作布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理論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涉及很多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②市場監管工作必須深刻領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總抓手,順應事業發展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全面加以推進。以市場監管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市場監管行政執法更加高效、市場監管法治監督更加強化、市場監管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市場監管法治建設推進機制更加順暢為目標,積極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市場監管法律規范體系,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完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提高法治保障能力,加強組織領導,形成推動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強大合力。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深刻領悟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要內容,突出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工作重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托。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③市場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監管事業發展過程中,要把推進法治建設擺在市場監管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抓緊抓實,不斷探索符合市場監管實際的法治建設路徑,把法治市場監管建設放在市場監管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樹立“法治工作全局化、全局工作法治化”思維,秉持“大市場大質量大監管”理念,全面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智能高效、廉潔誠信、人民滿意的市場監管部門,為推動市場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法治支撐。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市場監管領域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市場監管系統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領會這一科學理論的磅礴實踐偉力,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和水平。市場監管總局黨組提出“講政治、強監管、促發展、保安全”的工作總思路,明確提出統籌推進法治監管、信用監管、智慧監管,以法治為根本、以信用為基礎、以智慧為手段,全面提升依法監管能力。切實把講政治與守法治結合起來,不斷加強法治市場監管建設頂層設計,落實法治市場監管建設實施綱要,匯聚推進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強大動力。
堅持以系統觀念謀劃構建市場監管法律規范體系。堅持系統觀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系統觀念也貫穿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體系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④這對高質量立法提出更高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場監管總局推動制修訂市場監管領域法律法規16件、條款修正14件,制修訂規章93件,一攬子廢止規章46件、修正規章58件。目前市場監管部門共執行法律103件、法規144件、規章250件,為推進良法善治奠定堅實基礎。錨定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總體要求,推動制修訂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等行政法規,出臺配套規章,構建起簡約高效、公正透明、寬進嚴管的登記管理規則體系,為市場主體發展注入活力。推動出臺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條例,引導民營企業家正確理解黨中央關于“兩個毫不動搖”“兩個健康”的方針政策,踐行新發展理念,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錨定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決策部署,推動完成反壟斷法首次修改,確立了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法律地位,推進配套行政法規《國務院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以及5部規章的修訂。錨定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的要求,推動出臺電子商務法,制修訂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等配套規章。堅持發展和規范并重,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強化新經濟、新業態監管制度供給,壓實平臺主體責任,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錨定貫徹“四個最嚴”的要求,推動修訂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建立食品安全非法添加物質“黑名單”制度;推動制定疫苗管理法,助力疫情防控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制定出臺食品、特種設備、工業產品生產經營者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牢牢守住安全底線。錨定質量強國建設和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推動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計量發展規劃等出臺實施,啟動修訂產品質量法、計量法,制定出臺國家標準管理、消費品召回、家用汽車三包等制度。健全質量發展政策,提升質量治理效能,彰顯中國制造質量新優勢。推動修訂專利法、專利代理管理辦法、規范商標申請注冊行為若干規定等法律法規規章,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謀劃構建市場監管法治實施體系。法治建設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法治建設永恒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要帶頭嚴格執法,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⑤市場監管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始終堅持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圍繞護公平、劃紅線,堅決夯實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依法查辦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件,查辦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查辦各類不正當競爭案件,對增量政策措施開展公平競爭審查,清理各類存量政策措施,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圍繞保安全、守底線,堅決維護市場秩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主動出擊維護涉疫物資和民生商品供應安全,擔當作為嚴守進口冷鏈“物防”關口,應時所需出臺助企紓困政策措施,有力支撐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連續開展“鐵拳”行動,查辦民生領域違法案件。堅持“末端發力、終端見效”工作機制,開展食品“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專項行動;開展?;?、特種設備等質量安全排查治理、電梯質量安全提升專項行動;開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網絡傳銷、醫療美容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等。2022年,查辦各類違法案件127.1萬起,12315平臺受理投訴舉報1317萬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45.2億元。圍繞促發展、拉高線,堅決推動市場主體量質齊升。根據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特別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著力解決辦事中的堵點、難點和痛點問題,重點培育、加大保護力度,讓市場主體強起來。截至2023年5月,全國市場主體突破1.73億戶,億萬市場主體的磅礴力量推動了我國經濟總量邁上百萬億元大關,國家財力和社會財富穩定增長,承載7億多人就業的基本盤。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進產業和區域質量提升。
緊扣公正文明執法謀劃構建市場監管法治監督體系。不受制約和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權力的濫用和腐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⑥市場監管系統堅持把監管執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給市場主體減負擔、謀福利。統籌權力與責任。推行清單管理制度,編制市場監管總局權責清單,出臺行政許可事項清單、行政執法事項清單、行政備案管理事項清單等,確保用權為民不偏向、用權依法不出格,促進市場監管職能更加優化、依法履職更加高效。制定《市場監督管理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依法精簡執法事項,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等“三項制度”,堅持“執法到哪里、監督就在哪里”,不斷增強執法的公正性、規范性、有效性。統籌“力度”與“溫度”。堅持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制定行政處罰裁量權適用規定、指導意見及配套裁量基準,讓監管執法既彰顯力度又不失溫度,促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積極發揮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定分止爭作用,實行“繁案”重質、“簡案”重效,將類型化案件審理要點轉化為前端執法行為標準,化解大量行政爭議。統籌改革與發展。加大改革措施落實的力度和精度,進一步“照后減證”和簡化審批,減少生產許可證28類,下放審批權限,便利準入、高效準營,助力實體經濟發展;開展證明事項清理,取消證明事項94項,切實做到減證便民,助力營商環境建設。對行政處罰進行全鏈條、多角度、系統性監督制約,對阿里巴巴壟斷案、美團壟斷案等重大執法案件進行法制審核,既保障重大執法決定依法合規,防控執法風險,又保障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激發市場主體依法經營、安心發展的活力與潛力。
圍繞擔當作為謀劃構建市場監管法治保障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如果沒有一系列的保障條件,全面依法治國就難以實現。法治保障能力是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積極作用的重要支撐。市場監管系統進一步完善職能體系,不斷強化政治、組織、隊伍、人才、科技、信息等保障條件,法治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市場監管總局成立法治市場監管建設領導小組,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統籌推進法治市場監管建設。著力推動改革成果轉變為監管效能。按照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要求,全面推進機構融合、隊伍融合、制度規范融合,堅持優化組織結構和促進市場監管職能轉變、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統籌結合,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統籌配置行政執法職能和執法資源,提高市場監管部門的執行力和公信力。著力推動依法行政能力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實施在于人。”⑦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要不斷增強法治意識、強化底線思維,不斷提升法律應用能力、護航發展保障能力,保證法治市場監管建設的方向、道路、進度;加強法治人才培養,制定《市場監管人才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將建設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作為重要任務,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市場監管人員的自覺行為和必備素質;加強公職律師隊伍和法律顧問隊伍建設,不斷擴充法律智庫。著力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制定實施《全國市場監管系統法治宣傳教育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將普法融入到監管執法的全過程各環節。建成“智慧普法”系統,加強市場監管領域社會熱點的法治解讀評論,講好法治故事,傳播法治正能量。注重從市場監管干部、市場主體、消費者三個維度進行普法,努力營造嚴格執法、守法經營、依法維權的市場監管法治環境。著力推動基層基礎建設。深入開展“法治下基層”活動,推動普法下基層,打基礎、強一線。優化整合市場監管領域各類信息、數據、網絡平臺,推進法治信息化建設。建立市場監管執法裝備標準化體系,加強市場監管所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保障基層依法履職。
三、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譜寫市場監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市場監管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學方法,必須增強深悟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市場監管系統要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市場監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圍繞“講政治、強監管、促發展、保安全”的工作思路,更加精準推進立法、執法、普法全鏈條發力。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建設一個大市場、實施兩個綱要、推進三個監管、強化四個安全,全力打造良法與善治相得益彰的市場監管“名片”,持續增強市場監管工作的穩定性和市場主體的可預期性,在新征程上奮力推進法治市場監管建設邁上新臺階。
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2022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進行部署安排。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我國市場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轉變,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應有之義。市場監管部門將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強化主戰場主陣地意識,加快健全適應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的市場監管法律規范體系,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一是圍繞建立和實施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相關的市場監管立法工作,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的統一,充分發揮統一的市場監管基礎制度在穩預期、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二是圍繞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強化對違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行為的市場監管執法力度,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領域全鏈條監管執法,強化反壟斷執法的公共利益導向,充分發揮反壟斷執法在維護國家產業安全、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激發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的積極作用。健全公平競爭審查的法律制度體系,大力提升公平競爭審查的法律約束力,加強濫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監管執法,有效規范行政權力不當干預市場競爭行為,切實將強化公平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落到實處,實現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相互協同、相得益彰。三是圍繞提升全國統一大市場社會共治能力,健全完善預防性市場監管法律制度。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推進市場主體競爭合規性監管法律制度建設,更加有效激勵市場主體合規自我治理,引導市場主體擔負起競爭合規自我治理的主體責任。
實施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和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早在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提出:“加強標準化工作,實施標準化戰略,是一項重要和緊迫的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質量強國”,“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市場監管部門要組織實施好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加強質量和標準化法治建設。一要進一步健全質量和標準化法律法規,修訂完善產品質量法,加強計量、標準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方面立法,加強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的法律制度供給,切實夯實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的法律制度支撐體系。二要大力推進建立法規引用標準制度、政策實施配套標準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在法規和政策文件制定時應用標準的激勵約束機制。三要依法依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侵犯知識產權等行為,推動跨行業跨區域監管執法合作,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四要支持開展質量公益訴訟和集體訴訟、執行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推動健全產品和服務質量擔保與爭議處理機制,推進第三方質量爭議仲裁。
推進法治監管、信用監管、智慧監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作為未來五年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市場監管系統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推進市場監管現代化。堅持系統推進法治監管、信用監管、智慧監管,實現三者之間相互支撐、緊密配合、協同發力,是在常態化運行中不斷提升與超大規模市場相適應的市場監管綜合能力的現實要求,是推進市場監管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市場監管現代化,以法治保障信用監管、智慧監管效能得到充分釋放。一要推進市場監管領域基本法律制度建設,明確市場監管職能定位、職責范圍、監管原則和方法手段。進一步規范行政處罰裁量權,統籌“法理情”、把握“時度效”,讓監管規則更加明確、執法程序更加清晰,將市場監管領域良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善治。二要推進信用激勵約束法治建設,聚焦市場信用監管主責主業,推動創新信用監管工具、完善信用承諾、信息公開、數據歸集、雙隨機抽查、失信懲戒、信用修復等方面的立法,加強企業信用信息互通互認,顯著提升信用監管科學化、透明化、規范化水平。三要推進智慧監管賦能法治建設,圍繞風險監測、合規排查、大數據分析、政務服務、應急處理、調度指揮等履職需要,加強智慧監管的頂層設計,推動將智慧監管中利益相關方的責任、權利、義務通過法律制度固定下來,為實施智慧監管夯實法律制度基礎。
強化食品、藥品、重點工業產品質量、特種設備的安全監管。守好食品安全、藥品安全、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等底線,是直接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民生大事,是事關經濟發展的大事,是踐行監管為民理念的具體實踐。“三品一特”安全監管是市場監管部門最重要的職責,是市場監管人應扛起的政治責任。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三品一特”安全監管法律制度,推動完善食品領域和藥品領域的法律法規,解決該硬不硬、該嚴不嚴、該重不重問題;加強重點工業產品質量、特種設備安全等方面立法,筑好重點工業產品質量、特種設備安全的風險防范“堤壩”,探索在安全風險突出的領域建立市場主體合規自我治理的強制約束法律制度。二要強化“三品一特”安全監管執法,對涉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的領域實施嚴格監管,堅持嚴字當頭,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嚴懲重處違法違規行為,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違法嚴懲,以良好的市場秩序充分釋放市場活力,確保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三要加強“三品一特”安全普法教育,大力推動“三品一特”安全法治教育進校園、進社區。
法治市場監管建設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直接關系市場主體、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法治的信心。市場監管系統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市場監管領域法治建設的領導,順應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對公正監管、有為監管的新期待,善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實現法治建設與市場監管工作同步謀劃、同步部署、同步推進,大幅提高市場監管工作法治化水平,答好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 新華網報道:傳遞質量信任 提振消費信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防偽溯源服務助力唱好消費環…(2025-03-19)
- 中國經濟網發布:傳遞質量信任 提振消費信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防偽溯源服務助力唱好消…(2025-03-19)
- 新華網發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開展2025年3·15“產品和服務質量誠信承諾”主題活動…(2025-03-14)
- 人民網發布:3·15“產品和服務質量誠信承諾”主題活動舉行(2025-03-15)
- 人民網專題報道——中國質檢協會:推動防偽溯源服務賦能 優化消費環境提振消費(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