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政策解讀

推動新時代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創新性發展

2023年05月27日 10:19????信息來源:文物局網站

近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水利部、重慶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新時代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作出部署。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就相關情況接受了記者專訪。

問:近日,國家文物局與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水利部、重慶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專項規劃》。請您簡要介紹一下編制印發《規劃》的背景?

答:三峽地區包括東起湖北宜昌、西至重慶的長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域,是溝通四川盆地和江漢平原的咽喉要道,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走廊,也是巴蜀文化和荊楚文化的交匯之地,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孕育而出的特色文化,是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峽地區文物文化資源豐富,根據三峽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調查數據,截止到2022年,三峽地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6601處,可移動文物544799件/套。世界自然遺產1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7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處,中國歷史文化街區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鎮14處,國家歷史文化名村1處,中國傳統村落36處。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2325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和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1月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安排》,統籌推進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積極推動三峽文物保護利用成果融入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大局,特制定本《規劃》。

問:我國在三峽工程建設期間開展了大量的文物保護工作,制定了《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及遷建區文物古跡保護規劃》《三峽庫區后續工作規劃》。本次再次編制新的《規劃》,請問新《規劃》有什么特點?

答:三峽工程建設以來,在《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及遷建區文物古跡保護規劃》《三峽庫區后續工作規劃》的引領下,三峽地區在考古、文物保護修繕、博物館和文博機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三峽工程建設期間,全國20多個省市的226所文物保護機構和大專院校共同參與,共完成1128項文物保護項目,其中實施考古發掘項目764項,地面文物遷建和修復工程364項,出土文物20.7萬余件/套,出版91部考古報告和研究專著,新建、改建、擴建博物館34座。2011年三峽工程建成至今,又實施了207項后續文物保護項目,建成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三峽文物修復中心,累計開放文物524處,65處被評為3A級以上旅游景區。可以說這是我國迄今為止開展的最大規模文物搶救保護工程。但與此同時,三峽地區仍然存在著文物保護利用系統性和協同性不夠突出,研究闡釋不夠,展覽展示體系尚未成型,開放使用不足,活化利用形式單一,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旅游、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等融合發展程度有待提升,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效還不顯著等問題。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文化強國和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縱深推進,長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合力建設,三峽文物保護利用迎來了新的戰略機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規劃》以三峽地區文物保護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建立文物可持續保護利用機制,文物保護利用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為總體目標。堅持保護第一、有效利用,堅持價值主導、古今結合,堅持創新驅動、開放共享,堅持統籌謀劃、融合發展等原則,統籌謀劃高水平推進三峽文物保護、管理、研究、展示、利用、傳承,高起點推動三峽特色文化建設,高站位助力三峽地區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三峽地區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文物保護成果和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

問:剛剛您介紹三峽工程前后三峽地區已經開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如何發揮三峽考古在展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歷史脈絡和燦爛成就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規劃》強調提升三峽考古工作水平,深入挖掘三峽文物價值,突出三峽文物、文化在長江文化和中華文明中的重要性和獨特性。重點作了以下部署:

一是實施重大考古和研究項目。推進川渝地區文明化進程、石窟寺考古研究等“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系統梳理和構建三峽地區古代文明發展脈絡,科學闡釋三峽地區人類起源、文明起源發展、巴與楚文化源流及與周邊文化交匯融合等重要歷史問題。

二是做好文物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闡釋。力爭2025年前完成三峽工程建設期間發掘重要遺址考古資料整理和出土文物修復、44部重要考古發掘報告出版,加快三峽后續工作階段出土文物的資料整理和考古報告的出版。整理出版一批三峽重要文物保護工程報告、石窟寺及石刻內容總錄和考古報告。出版三峽文物考古研究著作、三峽文物考古口述史、影像資料集等。

三是加強三峽考古能力建設。支持湖北省、重慶市省級考古機構創建國內一流考古機構,培育地市級考古機構和研究力量,加強區縣文物管理隊伍建設。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參與三峽考古研究。支持區域考古標本庫房、考古展示中心和出土文物整理基地、考古工作基地(站)、科技考古實驗室建設,提升考古設施設備配備水平。

問:202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確立了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強調保護第一,加強管理,請問《規劃》如何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

答:《規劃》始終把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強調要依法保護、分級分類施策,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線;要創新保護管理方式,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主要部署了以下工作:

一是開展三峽文物系統性保護。結合長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重點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整體保護,整體提升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以下文物保護能力。將文物保護利用與城市更新、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相結合,整體保護三峽山水格局和文化空間。強化可移動文物保護,實施三峽出土文物修復計劃,組織開展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復。健全博物館藏品登錄機制,推進博物館藏品數字化。

二是強化三峽文物資源管理和安全。厘清三峽地區文物數量、類型、分布、特征及保護利用狀況,及時組織開展價值評估,依法認定、公布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將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針對歷史文化資源富集、空間分布集中的區域,明確區域整體保護和活化利用的空間管控要求。筑牢三峽文物安全底線,建立文物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加大文物安防設施建設力度,推廣新技術手段在文物安全預警和執法監督中的應用。持續深入推進打擊防范文物犯罪專項行動。

三是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建立多學科、多領域、多部門協同合作的科技創新機制,聚焦南方土遺址生物病害治理、石窟寺石刻等石質文物防風化防雨水侵蝕保護、木結構建筑抗震防潮防蟲蟻害、可移動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等預防性保護技術研究與應用。加強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和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建設,提升館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研究水平和服務能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在三峽文物保護等領域的運用。

問:請問針對三峽文物開放使用不足,活化利用形式單一等問題,《規劃》如何能夠讓三峽文物活起來?

答:《規劃》指出要在深入研究闡釋基礎上,創新三峽文物展示利用,促進三峽文物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旅游深度融合,講好傳統文化的新故事,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并部署如下工作:

一是創新三峽文物展示利用。深入挖掘三峽文物價值,依托三峽文物價值研究凝練三峽文物展示主題和展示線路。擴大文物開放利用力度,創新考古遺址、石窟寺、革命、工業遺產等展示利用方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全過程。打造高質量研學游產品和三峽文物考古研學游品牌。提升博物館展陳水平,盤活藏品資源,挖掘闡發藏品價值,實現三峽地區博物館群高品質發展。

二是文物保護利用賦能鄉村振興。鼓勵依法通過流轉等方式取得農村民居文物建筑及其宅基地使用權。鼓勵將鄉村文物建筑辟為參觀游覽場所或鄉村博物館(展示館)、基層文化服務中心、文化禮堂、文化館、村史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和文物周邊環境整治相結合,持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支持鄉土建筑適度開展適應性改造,推動文物在利用中融入鄉村建設,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三是促進文物旅游融合發展。依托三峽地區文物資源培育旅游產品和旅游品牌,打造文物游徑、文化線路和展示標識體系。實施涪陵白鶴梁題刻、忠縣石寶寨、云陽張飛廟、秭歸鳳凰山古建筑群等歷史文化景區提檔升級,提升旅游品位。依托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烈士紀念設施等,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紅色旅游目的地。挖掘庫區及沿江文物資源,加強水上旅游線路建設。結合沿江古鎮文化旅游帶等建設,推動水上旅游與腹地陸域觀光結合發展。


久久精品女人热,久久最新金品视频免费播放,欧美国产主播在线,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色成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dⅴd | 日本乱理伦片中文 | 亚洲A级情欲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嗯嗯嗯 | 亚洲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