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系列報道共享法庭讓消費解紛更便捷
4月17日,在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共享法庭”市場監管局服務站,記者見到了雁塔區市場監管局消保站負責人王飛。王飛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在傳統消費糾紛化解模式下,消費者需要多次奔波,而“共享法庭”通過整合行政與司法資源,構建起分層遞進、協同共治的解紛網絡。
4月1日,西安市雁塔區市場監管局與雁塔區人民法院聯合設立的“共享法庭”市場監管局服務站正式揭牌。這一創新舉措,通過將司法服務“嵌入”市場監管一線,借助“一屏一線一終端”的數字化架構,實現了消費糾紛調解、司法確認、典型案例觀摩等功能一體化運行。
揭牌儀式后,“共享法庭”開展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典型案例庭審觀摩活動。庭審結束后,雁塔區人民法院法官向與會人員介紹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的亮點。
這一場景正是“共享法庭”機制助力消費糾紛多元化解的生動縮影。從陜西西安到浙江杭州,從湖北武漢到浙江嘉興,各地不斷涌現的“共享法庭”,以“不增編、不建房”的輕量化模式,打破司法服務時空界限,將“法庭”搬到消費者“家門口”,將消費糾紛努力便捷化解在源頭。
分層遞進協同共治
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蒲婷婷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介紹說,“共享法庭”市場監管局服務站是該法院設立的第6家“共享法庭”,也是“共享法庭”機制首次與市場監管部門開展合作。“通過‘共享法庭’平臺,法院與市場監管部門可以開展聯合普法、糾紛聯調、法律培訓指導等工作,推動消費糾紛化解從事后處置向源頭預防轉變,打造調解優先、訴訟斷后的分層化解模式,保證司法裁判與行政執法的尺度統一,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與市場的公平正義。”蒲婷婷說。
近年來,“共享法庭”機制在全國各地穩步推進、落地開花,結出了豐碩成果。2024年浙江全省法院通過“共享法庭”機制累計指導調解糾紛55.8萬件次,成功化解矛盾糾紛40.7萬件,就地化解率達73%。江蘇省張家港市設立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共享法庭”,建立“消保委調解+法院司法確認”快速通道,讓小額消費糾紛止于訴前,跑出消費糾紛訴源治理加速度。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市場監管局將硚口區人民法院“訴源治理終端機”引入基層市場監管所,實現調解材料一鍵上傳、司法確認線上完成,解紛效率大幅提升。
從共筑“前端防線”到共抓“中端化解”再到共破“末端難題”,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共享法庭”加強與人民法院的協同共治機制,凝聚行政執法和司法裁判雙方力量,為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提供了高效路徑。
整合資源創新實踐
2023年8月,浙江省海寧市消費者王先生一家人在餐廳用餐時,孩子不慎摔倒受傷,引發賠償爭議。借助“共享法庭”服務站,雙方通過視頻連線,由海寧市人民法院法官主持調解。法官結合現場視頻、雙方陳述及法律依據,與調解員共同促成和解,餐廳經營者出于人道主義補償消費者6000元,糾紛得以妥善解決。
“共享法庭”的核心在于資源整合與機制創新。蒲婷婷告訴記者,“共享”二字不僅體現在消費糾紛調解物理空間的延伸,更在于數據、人才、服務等要素的深度交融。
在籌備“共享法庭”服務站的過程中,王飛向記者透露,首要任務是打通數據共享通道。通過深化“互聯網+共享法庭”的應用,打通市場監管投訴平臺與司法調解系統的壁壘,實現糾紛信息的線上快速流轉與類案智能匹配,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除了數據共享,人才共用也是“共享法庭”機制的關鍵一環。據王飛介紹,服務站建立人才交流機制,互派業務骨干參與糾紛調解與案件研討,促進市場監管人員與法官之間的經驗互鑒與能力提升,共同培育既懂法律又精通業務的復合型人才。
各地在實踐中的探索各具特色。西安市雁塔區市場監管局組織基層市場監管部門和監管執法人員參與“共享法庭”庭審觀摩,深化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的理解與掌握。武漢市硚口區市場監管局通過“終端機+人工指導”模式,培養兼具法律素養與調解技巧的復合型市場監管人員。
王飛表示,建設“共享法庭”還要打通服務共建通道。雁塔區在商圈、園區等經營主體集中區域開展“巡回審判進市場”“法官講堂送政策”等活動,讓法治服務更接地氣、更暖民心。寧波市海曙區人民法院與市場監管局聯合舉辦“消費維權全流程會客廳”活動,將消費維權案件搬進線上普法“云課堂”進行實景演繹,打造沉浸式維權小劇場,將法律條文轉化為實用的維權攻略。
助力優化營商環境
“共享法庭”實施后的目標,既著眼于末端治理、解決已發問題,又注重前端防控、防患未然,不僅具備調解指導、網上立案、在線訴訟、法治宣傳等功能,更是將共享理念深度融入基層治理之中,推動消費糾紛治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治理轉型。
王飛告訴記者,在市場監管一線設立“共享法庭”,是靠前服務的民生工程,讓消費者和經營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法律咨詢、矛盾化解服務,切實降低維權成本,提升治理效能。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據統計,截至2024年7月底,杭州“共享法庭”累計參與指導糾紛化解29.6萬件次,化解矛盾21.2萬件次,提供法律咨詢29.1萬件次。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通過“共享法庭”在線調解200萬元合同糾紛,讓當事人“零跑腿”達成和解。
針對合同履約、惡意索賠等高頻問題,市場監管部門和人民法院聯合發布典型案例、風險提示,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對輕微違法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司法善意執行”,讓執法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浙江省嘉興市人民法院探索建立小額案件“快速調解、快速裁決”機制,針對糾紛多發、易發、高發的電商、健身、美容等行業,與相關行業監管部門探索涉法服務等協作機制,助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王飛進一步介紹說,通過“共享法庭”搭建的聯席會議、聯合調研等機制,市場監管部門與人民法院共同研判新業態監管、網絡消費維權等前沿問題,推動監管規則與司法裁判標準的銜接,為完善市場監管法律體系提供基層經驗。
走出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共享法庭”市場監管局服務站,記者深切感受到這一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共享法庭”所蘊含的巨大潛力。期待這一好做法、好經驗能夠向更多消費業態、行業管理部門、鄉鎮社區等領域延伸,為構筑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新格局注入更強動能。
4月17日,在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共享法庭”市場監管局服務站,記者見到了雁塔區市場監管局消保站負責人王飛。王飛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在傳統消費糾紛化解模式下,消費者需要多次奔波,而“共享法庭”通過整合行政與司法資源,構建起分層遞進、協同共治的解紛網絡。
4月1日,西安市雁塔區市場監管局與雁塔區人民法院聯合設立的“共享法庭”市場監管局服務站正式揭牌。這一創新舉措,通過將司法服務“嵌入”市場監管一線,借助“一屏一線一終端”的數字化架構,實現了消費糾紛調解、司法確認、典型案例觀摩等功能一體化運行。
揭牌儀式后,“共享法庭”開展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典型案例庭審觀摩活動。庭審結束后,雁塔區人民法院法官向與會人員介紹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的亮點。
這一場景正是“共享法庭”機制助力消費糾紛多元化解的生動縮影。從陜西西安到浙江杭州,從湖北武漢到浙江嘉興,各地不斷涌現的“共享法庭”,以“不增編、不建房”的輕量化模式,打破司法服務時空界限,將“法庭”搬到消費者“家門口”,將消費糾紛努力便捷化解在源頭。
分層遞進協同共治
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蒲婷婷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介紹說,“共享法庭”市場監管局服務站是該法院設立的第6家“共享法庭”,也是“共享法庭”機制首次與市場監管部門開展合作。“通過‘共享法庭’平臺,法院與市場監管部門可以開展聯合普法、糾紛聯調、法律培訓指導等工作,推動消費糾紛化解從事后處置向源頭預防轉變,打造調解優先、訴訟斷后的分層化解模式,保證司法裁判與行政執法的尺度統一,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與市場的公平正義。”蒲婷婷說。
近年來,“共享法庭”機制在全國各地穩步推進、落地開花,結出了豐碩成果。2024年浙江全省法院通過“共享法庭”機制累計指導調解糾紛55.8萬件次,成功化解矛盾糾紛40.7萬件,就地化解率達73%。江蘇省張家港市設立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共享法庭”,建立“消保委調解+法院司法確認”快速通道,讓小額消費糾紛止于訴前,跑出消費糾紛訴源治理加速度。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市場監管局將硚口區人民法院“訴源治理終端機”引入基層市場監管所,實現調解材料一鍵上傳、司法確認線上完成,解紛效率大幅提升。
從共筑“前端防線”到共抓“中端化解”再到共破“末端難題”,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共享法庭”加強與人民法院的協同共治機制,凝聚行政執法和司法裁判雙方力量,為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提供了高效路徑。
整合資源創新實踐
2023年8月,浙江省海寧市消費者王先生一家人在餐廳用餐時,孩子不慎摔倒受傷,引發賠償爭議。借助“共享法庭”服務站,雙方通過視頻連線,由海寧市人民法院法官主持調解。法官結合現場視頻、雙方陳述及法律依據,與調解員共同促成和解,餐廳經營者出于人道主義補償消費者6000元,糾紛得以妥善解決。
“共享法庭”的核心在于資源整合與機制創新。蒲婷婷告訴記者,“共享”二字不僅體現在消費糾紛調解物理空間的延伸,更在于數據、人才、服務等要素的深度交融。
在籌備“共享法庭”服務站的過程中,王飛向記者透露,首要任務是打通數據共享通道。通過深化“互聯網+共享法庭”的應用,打通市場監管投訴平臺與司法調解系統的壁壘,實現糾紛信息的線上快速流轉與類案智能匹配,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除了數據共享,人才共用也是“共享法庭”機制的關鍵一環。據王飛介紹,服務站建立人才交流機制,互派業務骨干參與糾紛調解與案件研討,促進市場監管人員與法官之間的經驗互鑒與能力提升,共同培育既懂法律又精通業務的復合型人才。
各地在實踐中的探索各具特色。西安市雁塔區市場監管局組織基層市場監管部門和監管執法人員參與“共享法庭”庭審觀摩,深化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的理解與掌握。武漢市硚口區市場監管局通過“終端機+人工指導”模式,培養兼具法律素養與調解技巧的復合型市場監管人員。
王飛表示,建設“共享法庭”還要打通服務共建通道。雁塔區在商圈、園區等經營主體集中區域開展“巡回審判進市場”“法官講堂送政策”等活動,讓法治服務更接地氣、更暖民心。寧波市海曙區人民法院與市場監管局聯合舉辦“消費維權全流程會客廳”活動,將消費維權案件搬進線上普法“云課堂”進行實景演繹,打造沉浸式維權小劇場,將法律條文轉化為實用的維權攻略。
助力優化營商環境
“共享法庭”實施后的目標,既著眼于末端治理、解決已發問題,又注重前端防控、防患未然,不僅具備調解指導、網上立案、在線訴訟、法治宣傳等功能,更是將共享理念深度融入基層治理之中,推動消費糾紛治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治理轉型。
王飛告訴記者,在市場監管一線設立“共享法庭”,是靠前服務的民生工程,讓消費者和經營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法律咨詢、矛盾化解服務,切實降低維權成本,提升治理效能。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據統計,截至2024年7月底,杭州“共享法庭”累計參與指導糾紛化解29.6萬件次,化解矛盾21.2萬件次,提供法律咨詢29.1萬件次。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通過“共享法庭”在線調解200萬元合同糾紛,讓當事人“零跑腿”達成和解。
針對合同履約、惡意索賠等高頻問題,市場監管部門和人民法院聯合發布典型案例、風險提示,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對輕微違法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司法善意執行”,讓執法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浙江省嘉興市人民法院探索建立小額案件“快速調解、快速裁決”機制,針對糾紛多發、易發、高發的電商、健身、美容等行業,與相關行業監管部門探索涉法服務等協作機制,助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王飛進一步介紹說,通過“共享法庭”搭建的聯席會議、聯合調研等機制,市場監管部門與人民法院共同研判新業態監管、網絡消費維權等前沿問題,推動監管規則與司法裁判標準的銜接,為完善市場監管法律體系提供基層經驗。
走出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共享法庭”市場監管局服務站,記者深切感受到這一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共享法庭”所蘊含的巨大潛力。期待這一好做法、好經驗能夠向更多消費業態、行業管理部門、鄉鎮社區等領域延伸,為構筑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新格局注入更強動能。
- 新華網報道:傳遞質量信任 提振消費信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防偽溯源服務助力唱好消費環…(2025-03-19)
- 中國經濟網報道:傳遞質量信任 提振消費信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防偽溯源服務助力唱好消…(2025-03-19)
- 新華網發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開展2025年3·15“產品和服務質量誠信承諾”主題活動…(2025-03-14)
- 人民網發布:3·15“產品和服務質量誠信承諾”主題活動舉行(2025-03-15)
- 中國經濟網發布:質量誠信承諾助力消費環境優化社會共治 ——中國質量檢驗協會組織202…(2025-03-14)